解析乳制品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
乳制品企业的发展,不仅要做好基础饲养和产品质量把控,也取决于决策者、管理者的眼界。只有把握好政策与趋势的变化,紧跟时代步伐,才能与时俱进,实现更好的发展。近日,荷兰合作银行发布《全球乳制品市场近况与中国乳业发展》报告,其食品及农业研究部总监陈炜对全球乳业市场及中国乳业发展进行了解析。
1、全球市场
全球乳制品市场价格在2013年经历短暂回升后,自2014年开始持续下行,跌至近10年来最低水平。同时,主要出口地区的原奶产量继续增长,可供出口盈余持续扩大,各出口国纷纷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寻求过剩乳制品的出路。以全球乳制品出口贸易量最大的大洋洲为例,主要乳制品离岸价格自2014年开始持续大幅度下滑。在全球乳制品价格飞速下降的同时,欧盟、新西兰、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以及乌拉圭等7个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的原奶产量持续增长。深入开发国际市场(如亚非等新兴地区)、扩大乳制品出口成为当下各个出口国面临的一大问题。
原奶配额制取消,欧盟乳制品产量大幅提升 自2015年4月1日原奶配额取消后,产量快速上涨,2015年第四季度以及2016年1—2月产量增长达到5%以上。其中,爱尔兰和荷兰在配额制取消之后,大量牧场增加了投资,牛奶产量提升显着。调查数据显示,在2015年4月至2016年1月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两国增产量就达到了190万吨,占到欧盟总体增量的46%。
欧盟乳制品价降量升,国际市场份额日渐增长。由于2014年以来欧元汇率大幅度缩水,欧盟乳制品出口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尽管欧盟奶酪出口受到俄罗斯贸易禁令的不利影响,损失了一个主要出口市场,但其出口量在其他主要出口地区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挤占了美国等出口国家在世界乳制品贸易中的份额,因此在2015年仍保持前一年的水平。
在欧盟政策的影响下,全球乳制品总产量有所增长,出口盈余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在消费端经历了2014—2015年较长一段时间的低迷后,全球乳制品进口终于有所增长,库存增长的压力有所减缓。即便如此,乳制品主要贸易地区的过量库存问题仍相当严重,去库存任务艰巨。陈炜预测,2016年全球乳制品市场出口盈余增速放缓,到2016年下半年开始小幅下跌,届时乳制品价格能否如期回升将主要取决于库存乳制品的消耗情况。
主要生产国产量增幅将放缓,可供出口的商品量将减少,预计欧盟地区产量仍将增长。新西兰产量在低位徘徊,但是未必进一步下跌。美国产量有望小幅增长,拉美地区产量举步不前,但进口需求将有增加。要生产大国国内消费良好,主要进口国需求增加。中国过剩库存在2015年下半年得到一定消化,可能于2016年下半年再次增加进口,东南亚市场进口需求旺盛。
2、国内市场
在全球乳制品市场中,中国作为重要的新兴市场,消费潜力巨大。无论对国内乳企还是国外乳企而言,中国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近年来,国内原奶供应量与国内市场需求量的缺口不断扩大,使得乳制品进口量持续增加。
国内过量库存在去年下半年得到了一定的消化,这从侧面显示出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信心有所回升,国内乳制品消费市场已经开始了缓慢的复苏。自2014年下半年开始,国内乳制品三强企业——伊利、蒙牛、光明在剔除高端化影响后,收入增长呈明显上升趋势。这反映出在乳制品企业大力促销降价影响下,国产乳制品消费量开始逐渐增加。
当然,“企业全球化布局”仅仅是在面对国际市场变化时战略考量中的一部分。在陈炜的报告中,还延展出许多关于中国乳业未来面临的挑战、机遇等思考。
有待重拾消费信心 乳制品成本过高。中国消费市场潜力虽大,但近年来增长变缓。在过去数年中,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信心因各种真真假假的乳制品质量问题而不断遭受打击,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重拾信心。进口成品乳制品和原料以低廉的价格和较高的质量,对本土乳制品构成了强大的竞争。国内奶牛养殖综合成本远高于其他乳制品主产国,导致国产乳制品成本过高。
市场潜力仍有 整合机会将现。市场消费量的回升预示着中国市场仍有增长潜力。随着国际合作的不断深入,中国乳业供应链水准将不断提升。由于中国政府对食草家畜的扶持,未来饲料粮种植有望在全国推广,饲料粮供需问题有很大可能得到改善。随着国内市场不断发展,将会有更多的整合机会出现。
加大研发力度 拓展产品品类。中国消费市场日益扩大,消费者需求持续增长,国内乳企需要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加研发投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对产品品类进行更新与拓展。
(来源:中国食品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