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产业链利益分配不合理,加快奶业转型发展? |
发布日期:2019/3/11 发布者:xuanxuan 共阅47870次 |
民生既是奶业振兴的根本目标和衡量标准,也是关键抓手,即要以“安心养牛、快乐养牛”导向实现以农户为主体的奶牛养殖的发展,要以“放心吃国产奶、优先吃国产奶”为标准提升消费者信心与福利。 可以说,“安心养、放心吃”是奶业振兴初级阶段的标准,“快乐养、优先吃”则是奶业振兴高级阶段的标志。为此,要继续深化奶业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奶业发展转型。 具体地,要巩固提升农户养殖的基础地位、完善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继续深化土地等相关制度改革。 巩固提升农户养殖的基础地位 稳步推进奶牛适度规模养殖 适度规模养殖有利于先进的设施、管理和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效率提升和成本节约。但是,规模不是越大越好,从国家发改委成本收益监测数据来看,超过适度规模,奶牛养殖的规模经济特征并不突出,甚至因管理成本、资金成本、土地成本、粪污处理成本等大幅上升而导致规模不经济。因为产业基础、资源条件的差异,各地区的适度规模也应该是差异化的。总体而言,发展以家庭牧场为基础的适度规模养殖是中国奶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继续推进适度规模养殖的基本思路是: 第一,稳步退出散养户。散养户设备条件更差、人工投入更多、交奶收奶成本更高、质量控制难度更大、奶牛品种改良和单产水平提高更慢、先进的管理和喂饲技术难以得到应用,一系列因素都不利于竞争力提升。同时,散养户的商品化率也更低,奶牛养殖往往源于传统习惯和自身生活需要,并不完全面向市场竞争。但是,散养为从业中具有相对弱势的农户提供了就业和增收的渠道,因此,散养户的退出应稳步推进,应充分考虑从业农户的发展需求和生活习惯转变的渐进过程。 第二,不断壮大中等规模养殖主体,使其逐步成为奶牛养殖业的主体 第三,继续发展多元化的规模经营模式。适度规模经营不是单一的养殖方式,关键不在于养殖方式是家庭牧场、养殖小区还是合作社等具体形式,而是原料奶质量有保障、粪污能得到有效处理、技术支持和公共服务能得到满足。因此,要继续完善小区养殖模式、发展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加强奶牛养殖业中间组织与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解决小规模奶牛养殖户的服务和技术需求。 完善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 保障和提升奶牛养殖户利益 在奶业低迷阶段,受冲击最严重的主要是养殖环节,尤其是中小规模养殖、养殖小区,包括一些大规模养殖户。奶牛养殖户大量退出,同时加工企业利润却大幅增长,归根结底是奶业产业组织模式与利益联结机制不合理。可以说,如何改变奶业产业链的不合理利益分配格局是巩固中国奶业产业基础、实现奶业持续稳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和挑战。 为此,要加快完善奶业产业组织模式与利益联结机制,建立有利于保障养殖户利益和产业发展的原料奶价格形成机制。 首先,通过加强奶农组织建设,减少无序竞争、过度竞争对市场波动的放大作用。通过建立集体谈判制度提升奶农整体议价能力,让奶农更多分享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增值收益。 其次,完善优质优价的引导机制。对原料奶施行按质论价的差别定价是各国的普遍做法。近年,国内一些地区在原料奶收购中也实行差别定价政策,但不是根据原料奶质量,而是区分牧场和养殖小区,牧场价格高于养殖小区,进而加速了养殖小区、合作社和小区内养殖户的退出。这一做法在引导养殖户提升原料奶品质方面的作用并不突出。因此,差别定价政策需根据原料奶品质,优质优价,引导和鼓励奶牛养殖户提升原料奶品质。 继续深化土地等相关制度改革 促进奶牛养殖长期投资和技术进步 促进土地向家庭牧场长期稳定流转,不但有利于促进奶牛养殖的长期性投资和技术进步,而且有利于种养一体化生产模式的建立,进而有利优质青粗饲料的供给和粪污资源化利用。 为此,首先要在三权分置框架下继续深化农村承包地制度改革,明细三权的权益内涵和权利边界。 其次,要按照稳定经营的要求完善配套制度改革。具体来说,可以通过补贴等手段加强对长期流转的支持;要加强对承租期内经营权人的保护,限制承包权人擅自收回经营权。 再次,加强对以种养一体化生产模式为方向的土地流转的鼓励和引导。通过补贴等方式鼓励流转奶牛养殖户发展青粗饲料种植,继续加强振兴奶业苜蓿行动计划和粮改饲等政策的实施力度。 最后,将资源环境监管与生产方式转变结合,增加粪污治理与资源化利用的政策支持,重点是通过发展种养一体化生产模式促进粪污的资源化利用,将粪便从需要处理的污染物变为生产要素投入。 |
中国婴童招商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连带责任。 ② 企业在本网发布内容,文责自负。 ③ 如您因原创、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联系电话:010-57895369。 |
【关闭此页】 【返回上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