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什么不能缺“自信” |
发布日期:2019/10/28 发布者:zgytzsw 共阅32053次 |
孩子选择什么类型的目标,这种心理倾向肯定是由来已久的,在他们还没有清醒的自我期望时,往往是父母的期望、要求决定了他们的追求目标。作为家长对自己的要求切不可掉以轻心,请看下面两个相反的期望实验: 其一,学习性成长性期望,其二,结果性期望。成长性期望强调孩子自身努力的程度和在原来基础上取得的进步。比如,对于速算,成长性期望就是:儿童是否全神贯注积极地运算,以及相对于自己原来的基础是否取得了进步;而结果性期望则强调的是事情最后的结果,比如同样对速算而言,强调的是儿童在单位时间内的计算量和准确度。 先来看一个例子: 一个妈妈想培养孩子的自立和动手能力,于是…… 妈妈:宝宝,好孩子都是自己穿鞋,你能自己穿鞋吗? 孩子:能! 可是因为他没穿过,很难第一次就穿上,于是他哭着说:妈妈,我不能自己穿鞋,我不是好孩子,但是我能自己穿裤子,妈妈,我给你穿裤子好吗? 这就是典型的消极心态,典型的避重就轻,不愿意努力学东西,只愿意向别人展示自己已经很熟悉的东西。家长把事情的结果作为期望,就为将来孩子以成绩为目标埋下了祸根。再看另一种场景: 妈妈:宝宝,你已经会自己穿裤子了,真是个好孩子,你愿意试着自己穿鞋子吗? 孩子:愿意! 妈妈:但是,宝宝,鞋子要比裤子难穿,你做好准备了吗? 孩子:做好了! 但孩子一会儿有点不耐烦了,因为穿鞋子对于他来说太难了。 孩子:妈妈,我不想穿了,太难了。你帮我吧。 妈妈:宝宝,虽然你没穿上,但是你刚才表现得很棒。记住,努力比成功更重要,宝宝,你能说服自己再认真地试一试吗? 宝宝:好吧。 过了一会儿,满头大汗的孩子终于自己穿上了鞋子。 宝宝:妈妈,妈妈,我穿上鞋子了!我穿上鞋子了! 妈妈:你真棒!你真是妈妈的好宝宝! 说着,激动得把孩子搂在怀里。 不必多说,孩子有了这次经历,下次面对困难决不会轻易罢手的。这个实例启发我们,不要直接以结果作为期望点,期望点要放在培养孩子知难而进、勇于拼搏的心态上。 在上面的事例中,孩子起初是明显的结果性期望,但是这位妈妈把孩子从结果性期望转变为学习性期望,并帮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这对孩子自信心的建立是十分有益的。 家长在教育中对孩子的期望目标,不仅仅影响着任务选择,而且影响着孩子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感受、思维方式。父母对儿童寄予成长性期望,儿童就会以充分发挥自我和提升自己为目标,就会选择更有难度的任务。在面对挫折时,想到的是自己经受的锻炼和取得的进步,从而能够集中精力面对任务并发挥自我。他们的自信心建立在自己的努力和不断发展的能力上。而背负着家长结果性期望的儿童,则会对是否能达到目标充满着担心,他们更倾向于争取别人肯定性的评价,他们往往靠已经取得的成绩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结果性期望的实现,很多时候不是孩子完全能够控制的。比如,期末考试要进入班级前三名,这个目标就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在里面,题型是否是孩子熟悉的,考试所涉及的内容是孩子准备比较好的还是恰好没准备的,还有就是他人的努力程度也无从得知。而成长性期望就是孩子能够掌握的,他们的努力方向并不是超越谁或者达到什么目标,而是最大程度的利用时间,采取最佳的学习策略,这个目标是具体的,是可以随时察觉和把握的。所以,学习性的期望会促使儿童勇于尝试,并在尝试中淡化压力,从而能在不断地全力以赴中提升自己的能力,高的能力形成高的自信心,高的自信心更助于儿童能力的发展,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 三、 帮助孩子创设成功体验 心理学实验表明,孩子的应对技能和对自我调控的信心,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掌握性的经验建立起来的,亲历的成功最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所以,我们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最好的办法就是帮助孩子取得尽可能多的成功。 许多家长可能又会抱怨自己文化水平低,其实在增强自信心方面,成功是没有“大小”的,关键在于孩子如何看待成功这件事。所以,生活中任何领域的成功都有可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只要是孩子感兴趣的,而且又暂时不能做好的事情,家长都可以利用来增长孩子的自信心,比如学骑自行车、学习某项体育运动、学做饭等。而且,自信心是可以迁移的,当孩子在某个方面表现得十分出色,那么他在面临另一个陌生领域时,也有理由相信自己可以表现得不错。在《哈佛女孩刘亦婷》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婷婷班里要举行跳绳比赛,可是婷婷并不擅长跳绳,于是她很沮丧。这被细心的父亲看在眼里,于是告诉婷婷肯定能在跳绳比赛中获胜,婷婷不信,于是父亲开始和婷婷一起练跳绳。经过一段时间的苦练,婷婷居然可以连着跳一百多下,并真地在班里跳绳比赛中得了第一。我想这件事肯定极大地增强了婷婷的自信心,它肯定启示婷婷:原来看似不可能的事情,经过一 |
中国婴童招商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连带责任。 ② 企业在本网发布内容,文责自负。 ③ 如您因原创、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联系电话:010-57895369。 |
【关闭此页】 【返回上页】 |